633519120857607246.jpg    

作者:羅蘋‧梅瑞迪絲(Meredith Robyn)
出版社: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

羅蘋‧梅瑞迪絲是富比士雜誌的特派員,主要負責印度與中國的報導。以她長期對這兩國的認識,而寫下了這本書。

看書名,會覺得這本書很硬難啃,但其實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,作者用很完整的架構,沿著歷史、人文和政治的脈絡,讓使用者很輕鬆的可以理解目前中國和印度發展的現狀,以及這兩國在完全對立的政治背景下,在經濟發展上各自遇到的挑戰。



以下是閱讀感言,身為一個看到數字會頭暈的絕對「文學院」學生,下面應該有很多錯誤吧 XD



中國大陸的政治狀況跟背景,對歷史、地理課本內容依然是中國大陸佔大多數的六年級以上的人來說,應該會感覺很熟悉。

中國的經濟在「偉大舵手」毛澤東帶領下,走上了社會共產制度,人民的一切通通收歸國有,教育被認為是奢侈傲慢,知識份子打為黑五類,統統下放農村重新學習,學校運作停擺,人力大量投入農產經濟合作。

合作農場的原意是好的,大家一起努力創造共榮經濟,但是,這個制度要成功,必須建立在一個大家都願意全力付出的基礎,才有辦法達到人人有飯吃、有衣穿,老弱婦孺皆有所養的理想狀態,但人性不走這套,努力認真和憊懶怠惰獲得的獎勵、懲罰相等的狀況,誰要當那個努力的冤大頭?

另一方面,雖然有很多的勞力被投入,但這些人都不是專業的農、漁、礦工,沒有任何事前教育或訓練,就這樣隨便的丟到田裡工作,套句神雕俠侶裡,黃蓉、周伯通等武林高手做繩子要下絕情谷救楊過的橋段來說,不過就是勝在人多力大,未必強過尋常熟手工人,種出來的莊稼數量能勉強搆得到標準就要偷笑了,那還有餘糧?

但這些合作社的幹部為了讓上級覺得計畫很成功,於是在報告上多所虛構,明明只有六成的產量也要講到十成、十一成,到了收成要上繳糧食的時候,為了謊言不被戳破,只能對農民多所壓榨,結果就變成了政府、軍隊穀倉內食物滿到爆出來,人民卻飢餓到挖草、剝樹皮,甚至是易子而食的地步。

許多人為了活下去,逃離了家鄉,形成龐大的流民。

鄧小平上台後,他深刻的明白,共產主義要走下去,必須讓人民在經濟上有所依靠。在參觀過新加坡後,他數次將大陸的官員送去新加坡觀摩,藉由開拓官員的眼界,推動政府的經濟政策。

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到大陸設廠,中國大規模的進行基礎建設,從1978年開始,中國的全國公路總長從268公里躍升到34,600公里,良好的道路讓運輸變得容易,大陸便宜的人工製作好的產品,可以輕易的運輸到各個港口、機場,運送到世界各地販售;大陸13億的龐大人口形成實力強大的市場,可預期的規模經濟讓外商樂於在大陸設廠,舉例來說,根據飛利浦的統計,大陸人所購買的燈泡中,每五個就有一個出自飛利浦;另一方面,大量外商工廠聚集形成連鎖經濟,飛利浦大陸廠所製作的汽車車燈,可以直接供給同樣設廠於大陸的福特汽車裝配。

但是在人文素養相對大量落後於經濟成長的狀況下,大陸出現許多問題,像是貪污、資源快速消耗、環境污染、職業災害等問題,舉例來說,根據統計,2005年大陸約有六千名的礦工死於礦災,同一時期美國礦工死於礦災的人數為22;大陸基礎建設的快速成長仰賴於大量的建築工人,但大約只有6%的建築工人領的到薪水。

共產主義的好處在於政令執行的效率,像是長江三峽要蓋水壩,一聲令下幾百戶的人就這麼搬走了,完全沒得商量,古蹟的保護、人民的權益,在經濟巨輪下被壓個粉碎,政治走民主主義的印度,所要面臨的則是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挑戰。

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後,為了避免再度被外國殖民的覆轍,很長的一段時間,印度自我隔離於於世界經濟外,印度聖雄甘地提倡人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他抗拒所有非自然的產品,舉例來說,當他的妻子罹患疾病時,甘地拒絕讓他的妻子接受醫生的注射,最後他的妻子死在他的懷抱中;反對非自然的絕育方式,例如保險套、避孕藥,甘地提倡禁慾,在他的妻子過世後的40年間,他一直過著獨身生活,可是禁慾這個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做的到的,既不能實踐禁慾又不利用「非自然」的方式節育,結果就是印度的人口拼命爆增。

為了保護印度國內的廠商以及窮苦人民,政府在經濟上採取嚴格的保護主義,像是禁止國內婦女使用國外化妝品、對進口商品課以高額稅賦。僵硬的官僚作業、反商傳統及落後的基礎建設成了印度經濟成長的絆腳石。

書上舉了幾個在現在看來依然讓人覺得很離譜的例子,1991年前,如果你想要從國外買筆電帶回國內,申請入關要花上兩年的時間;想要申請安裝室內電話,需要花上十年的時間,很多父母是在孩子剛出生後就幫孩子申請安裝室內電話,在他結婚的時候就可以送給孩子當結婚禮物;因為保護窮人跟員工,所以公司不能隨意倒閉,一家公司從申請倒閉到真正倒閉,要花上十年的時間。

印度的基礎建設爛到什麼地步?

印度的電壓相當不穩,常常跳電,即便是在最繁華的首都也是如此,然而電力是工廠極為重要的資源,隨便跳電很容易帶來巨大的損失;印度的道路滿是坑洞,完成的商品要從工廠運到港口的過程中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去保護,以飛利浦來說,他的印度廠是他亞洲工廠中效率最好的工廠,可是在印度廠完成的燈泡要運送到港口所需要做的保護成本,已經高過燈泡本身。

另一方面,時差(印度國內有半個小時的時差)、種族、語言、種性制度等問題,也都再再阻礙著印度經濟的成長。

無法輸出勞力的印度,改輸出腦力,軟體設計、帳務會計、產品客服,這些產業的興起為印度的經濟帶來生機,也同樣的逐漸改變印度。以客服為例,為了讓美國的客戶在播打客服電話時,能夠有良好的服務,客服員除了接受英文正音的訓練,他們也需要多方面瞭解美國的文化背景,以及美國人處理事情的邏輯與方式,另外,因為不停的聽著美國打來的碎碎唸抱怨,對話的內容也讓這些客服人員更加的被美國文化所同化。

穿著傳統紗麗上班的婦女,大概進到公司後一個星期內,就會和其他同事一樣,取下面紗換穿較為輕便的服飾;午後的下午茶不是印度餅配拉茶而是可樂和PIZZA;街上的兒童小販賣的是盜版的Times雜誌。

但即便如此,印度大約還是有34%的人口收入是在貧窮線(註1)以下,但就算將所有的客服工作外移到印度也無法拯救印度的貧窮狀況,因為教育程度的限制,讓多人根本無法擔任客服的工作。

作者在最後說道,中印崛起對各國經濟的影響,
很多人都擔心產業外移,造成大量失業及競爭力下降的問題,可是,其實還是有許多東西是無法被取代的,例如高級管家的貼身服務、高檔精品的消費…,各個產業應該做的,是找出自己可以擴展的不可取代、不可外移的競爭力,並且反過來利用這些外包的產業,成為你競爭的後援,而不是敵手,創造雙贏的局面,這個,才是我們面對中印挑戰的正面思考吧!


註1:聯合國貧窮線(UNITED NATIONS POVERTY LINE)是一天收入一元美金,人類總平均有四分之一人口在貧窮線以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牛奶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